选矿过程中金的含碳量直接影响矿石处理效率和回收率。含碳物质会与金颗粒发生吸附或化学反应,导致氰化浸出率下降。当矿石含碳量超过0.5%时,游离碳可能包裹金颗粒形成“劫金效应”,这种情况在卡林型金矿中尤为常见。需要重点关注碳质矿物的活性,特别是石墨化程度高的碳会显著阻碍金的溶解。
为什么含碳量高的矿石更难处理?碳物质不仅消耗浸出药剂,还会吸附已溶解的金离子形成稳定化合物。实验室数据显示,含碳2%的矿石经24小时浸出后,金回收率可能骤降至40%以下。这种干扰机制在含有机碳和黄铁矿共生的矿石中表现得更为复杂,需要针对性预处理。
现代选厂普遍采用焙烧氧化法破除碳质干扰。将矿石加热至650-750℃可使有机碳完全分解,同时释放被包裹的微细金颗粒。对于含碳酸盐的矿石,控制焙烧温度尤为关键,温度过高会导致金颗粒二次包裹。近年兴起的生物氧化技术也能有效降解碳质,特别适合处理含碳量在1%-3%的中低品位矿石。
实际生产中需结合矿石特性选择处理方案。含碳量低于0.3%的矿石可直接强化浸出工艺,通过添加活性炭吸附游离碳。中高含碳矿石必须经过预氧化处理,某矿山案例显示经过焙烧后金回收率从52%提升至89%。定期检测碳赋存形态比单纯测定总碳量更重要,石墨碳与无定形碳对工艺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。
操作人员需要根据实时数据调整药剂配比和反应时间。当发现浸出液电位异常波动时,通常提示碳质干扰加剧。采用组合抑制剂可同时抑制碳和硫的负面影响,这种协同效应在含碳硫化矿处理中已取得显著成效。保持稳定的矿浆浓度和充气量是控制碳质活性的关键,特别是在处理含碳量波动较大的混合矿石时。
新闻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