溜槽选矿的合格粒度通常在2-30毫米之间波动,具体数值需根据矿石类型和设备参数动态调整。粒度直接影响分选效率,过细的颗粒容易随水流冲走造成金属流失,过粗的矿粒又难以实现有效分层。实际操作中,金矿分选多控制在5-20毫米,铁矿则偏向10-30毫米范围,这个区间既能保证重力分选效果,又可避免设备堵塞问题。
矿石密度差异是决定粒度标准的关键因素。密度较大的钨矿或锡矿,允许使用更粗的颗粒进行分选,比如某些钨矿分选可将上限提升至40毫米。而密度较小的铅锌矿,则需要将最大粒度压缩到25毫米以内。需要重点关注矿石形状对分选的影响,特别是片状或针状矿物容易提前沉降,这类矿石的粒度控制要比普通粒状矿石更严格。
如何判断粒度是否达标?最直观的方法是观察精矿带分布状态。当溜槽内出现清晰稳定的矿砂分层带,且尾矿中无明显可见金属颗粒时,说明当前粒度范围合理。现场操作人员常采用目测筛分法快速检验,每2小时随机取样用分级筛检测,确保80%以上矿石处于目标粒度区间。
设备参数与粒度要求存在强关联性。溜槽倾角每增加1度,适合处理的粒度上限会降低2-3毫米。水流速度超过0.8米/秒时,必须将最小粒度从2毫米提升至3毫米以上。雨季选厂要注意来水浊度变化,水质浑浊度超过500NTU时需要适当放宽粒度限制,防止细粒级有用矿物流失。
粒度控制失误可能造成10%-25%的回收率损失。某铁矿选厂曾因将粒度上限设定为35毫米,导致实际回收率比设计值低18个百分点。经过调整将最大粒度降至28毫米后,精矿品位提升2.3个百分点,年增收超过200万元。这证明精准控制粒度不仅能提升技术指标,还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。
上一篇:铜矿选矿最低品位要多少
下一篇:锂辉石选矿投资多少合适
新闻推荐